综合信息推荐阅读

◎ >宁夏全搜索 >综合信息 > INTRODUCE

互助养老 幸福家园——探访农村养老乌兰察布模式

2016-09-05 15:21 来源:贵州网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 编者按:为进一步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展示双创领域前沿科技与应用成果,激发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创业创新活力,推动乌兰察布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由新华网主办、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承...

  编者按:为进一步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展示双创领域前沿科技与应用成果,激发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创业创新活力,推动乌兰察布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由新华网主办、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6中国创业创新博览会”将于9月25日至27日在乌兰察布市举行。

  活动前期,新华网全媒体采访团走进乌兰察布,对乌兰察布的经济、社会、文化、旅游、教育、科技、扶贫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入调研,旨在真实全面地报道乌兰察布市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示乌兰察布的亮丽风采。

  8月31日,记者拍摄的花村互助幸福院一景。(卢志佳 摄)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1日电(卢志佳、向丁玲)随着空巢、留守、独居老人群体的不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新形势下农村养老问题如何解决?“集中养老,分户生活,自我保障,互助服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以此为原则建设的438处互助幸福院给出了答案。

  8月30日,东壕赖互助幸福院里身体硬朗的老人在村办的合作社务工。( 卢志佳 摄)

  幸福院里幸福多

  “老家方圆一里地也没有几户人家,出门便是丘陵和牛羊。”儿女成年外出后,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乡)的牧民张占文夫妇便和家中的400多头(只)牛羊朝夕相处,过着“多见牛羊少见人”的生活。

  2012年,乌兰察布市实施互助幸福院项目。年纪渐长的张占文夫妇告别放牧生活,和“比邻而居”的4户人家一起搬进了乌兰哈达第一互助幸福院。

  “老家最不方便的就是吃水,整个自然村的人就指着一口土井吃水,”张占文说,天一旱,土井就得见底,他们就得到更远的地方挑水,邻里之间还互相借水喝,家家户户都只顾得上做饭,顾不得洗脸洗衣服。直到住进了幸福院,张占文才用上自来水,如今,家门前菜地里的土豆、黄瓜、番茄和葱姜都靠自来水浇灌,“水龙头一开,夏天都不用买蔬菜。”

  8月30日,老人们在东壕赖互助幸福院休闲广场的小长廊里唠家常。 (向丁玲 摄)

  张占文的新家有24平方米,屋子不大,水、电等却样样齐全。“家里一个大冰箱,还有一个大彩电,能收到30多个台。”张占文说。

  除了保障水电等基础设施以外,乌兰察布市的所有幸福院还标配超市、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和健身广场等配套。“有条件的旗县还根据当地实际把单户面积规划为32平方米至40平方米不等,并为幸福院增设诸如鸡圈、蔬菜大棚等设施。”乌兰察布市民政局副局长巴音吉日格勒介绍。

  年纪大了,儿女不在身边,68岁的张占文最怕的不是缺水,是寂寞。“现在这个院儿里有300多户人家,500多个老人跟我们作伴,比在老家强多了。”张占文笑道。

  8月30日,乌兰察布察右后旗杨九斤互助幸福院的老人们在挑选购买流动物资商贩运来的蔬果。( 向丁玲 摄)

  近邻相助远亲无忧

  68岁的姚四红老人在内蒙古大青山南麓的三间窑洞里住了近50年,女儿远嫁,儿子外出。几乎和姚四红同样“老迈”的窑洞已经破败不堪,雨天过后就得往上敷泥巴。

  “山脚下手机信号不好,打个电话要跑上坡顶,儿女经常联系不上我们。”姚四红告诉记者,原来村里看病也不方便,小毛小病就拿身体抗,实在抗不住了才去镇上卫生院。为了解除儿子的后顾之忧,再加上庄上的20户人家搬得只剩下5户,姚四红夫妇俩在3年前搬进了卓资县梨花镇东壕赖互助幸福院。

  “大部分人家都非亲非故,但挨着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就熟悉了,我们都互相照应着,你说谁家还没个需要帮忙的时候。”姚四红说,幸福院里人家户多,卫生室随时有医务人员在岗,儿子可以放心在外打工。

  8月30日,乌兰哈达苏木第一互助幸福院卫生室的医务人员正在为病人看病。( 卢志佳 摄)

  乌兰察布的幸福院里不缺老人们互帮互助的故事。

  在察右前旗平地泉镇的花村互助幸福院,记者遇到了71岁的崔秀花老人。

  “您得到过邻居的帮助吗?”记者问。

  “我在这里还算个‘年轻人’呢,一般都是我帮着人家。”满头黑发的崔秀花虽然腿脚有些不便,但是身体还算硬朗,性格开朗的她常常东家进西家出,“我耳朵好,院子里的老头老太太三天两头请我帮他们接电话打电话,有些年纪特别大种不了菜的老人,我还常拿点蔬菜给他们。”崔秀花说,院子里遇到去镇里的邻居,也会找他们帮忙捎点药回来。

  花村互助幸福院院长张守礼告诉记者,院里老人们相处和谐,有些鳏寡老人日久生情还谈起了“恋爱”,花村互助幸福院就有两对老人选择搭伙过日子,共度“夕阳红”。

  大部分农村老人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有的还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互助幸福院集中建设的模式既为老人们打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又为最大程度发挥老人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对群众而言,这种介于专业化养老与传统居家养老之间的中间模式,既满足了更多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又不脱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同时增加了老人之间的交流,缓解了空巢老人的孤独,为子女外出务工、改善生活条件解决了后顾之忧。

  8月30日,张占文(左)和老伴儿乌兰哈达苏木第一互助幸福院的家中合影。(卢志佳 摄)

  力保“幸福”稳稳可持续

  作为乌兰察布市的重点民生工程,互助幸福院项目自2012年建设至今,已投资20亿元以上,438处互助幸福院入住39000余户,解决了8万余名农村牧区孤寡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因伤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老人和60岁以上贫困老人的集中养老问题,在全市基本实现全覆盖。

  对于搬入幸福院的近8万余名老人,乌兰察布市民政、人社等部门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提高低保、五保、养老、医保等保障和救助水平以及兑现各类政策性补贴,稳定入院老人收入来源。

  8月31日,花村互助幸福院的老人在自家鸡圈喂鸡。(卢志佳 摄)

  姚四红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老两口低保一年共3600元;新农保每人每月100元,老两口共2400元;取暖补贴每年600元;退耕还林补贴每年1200元;耕地补贴960元……几样稳定进项共计8760元。

  由于东壕赖村办有农业合作社,东壕赖互助幸福院内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还可以进入合作社及合作社成立的食品公司打零工,工费每人每天70元到150元不等。姚四红搬来以后,每年在合作社务工3个月,年增收6000元左右。“在这里住只用交水、电和通讯费,房子是免费的,没啥大的开销,加上儿女还算孝顺,一年下来还有余钱。”姚四红说。

  按规划,为了维护互助幸福院的平稳有序运行,按每户每年500元标准预算,乌兰察布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将投入2000万元,用作互助幸福院公共设施日常维护、维修基金和管理服务费用。“今后我们还将酌情配置更加充足、专业的管理服务人员,逐步提高幸福院的精细化管理程度,使老人们搬得进来,更稳得下来,让‘幸福’可持续下去。”巴音吉日格勒说。

  作者按:乌兰察布市互助幸福院工程作为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有效破解了农村牧区社会化养老的难题,带动了城乡统筹发展,而且在农村牧区引发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互助幸福院通过公共服务的配套,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充分享受各类保障,解除了农村牧区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解放了农村牧区的劳动力,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农村牧区的解构重组,生产要素也进一步实现“三集中”,即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经营主体集中,项目和资金向现在农牧园区集中,人口向新农村农牧区集中,带动了农村牧区发展方式的转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